梦想旅行团来到世界自然遗产——姆鲁国家公园。
张彩霞老师第一次看到大海。
老师们走进地道的马来人家庭。
乡村教师和马来西亚华文小学的孩子们。
“马来西亚有很多马吗?”“马来西亚的人是不是长得很壮,陈老师到那边会不会受欺负?”这是在得知自己的老师——四川绵阳市安县桑枣镇第一小学校的陈启明要去马来西亚之后,孩子们提出的问题。
陈老师的这次旅行源于中青旅、马来西亚大使馆旅游处和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等共同组织的“梦想旅行团——跟着郑和下南洋”活动。12位贫困地区的乡村教师带着孩子们的好奇第一次跨出国门,重走海上丝绸之路,开启了一段梦想的旅程。
走访华文小学 流露满满的爱
“有幸在异国他乡深入校园,感受不同国度的教育形式。看到学校,是那么熟悉、亲切。看到孩子,是无法言语的喜欢。”此次旅行的主角是老师,因此主办方特别安排考察当地学校。有着90多年历史的育民小学是由马六甲的华商们捐资修建的优质华文小学。
来自陕西省神木县的张霞老师,一走进育民小学就想到了她的学生们。“孩子们的父母大多常年在外打工。我要给孩子们爱,没有爱,就没有教育。育民小学特别吸引我的是图书馆的布置,可爱的小黄鸭、简单的布艺饰品、汇聚生命的小植物……像家一样温馨。”
随行的马来西亚大使馆旅游处负责人宁丽告诉记者,华人作为马来西亚的外来人口,在拼搏的同时也不忘保留并传承中华文化,包括育民小学在内的众多华文学校,都把中华文化放在首位。
从校园氛围的布置,到书法活动的开展,从华文教材的选编,到孩子课堂的练习……陈启明深有感触地说,他在育民小学感受到了浓厚的中华文化。反观我们国家,近年来出现了“语文到底怎么了?”“孩子不会写字了!”等问题。“让我意外的是,在马来西亚的华人不但没有忘却自己的文化,反而保留传承至今。这种珍惜民族文化,缔造教育环境,延续民族希望的做法,值得我们思考与学习。”
“80后”的陈启明显得很沉稳。他对教育、对学校、对孩子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。陈启明是汶川大地震的亲历者,当时他和学生们被困一周,他亲手从废墟里挖出了学生。震后,他带着学生们辗转于各地帐篷学校、救助站。“在闷热潮湿的板房教室里,每个年级仅仅剩下了五六个孩子,我们围坐在一起,拿着课本,像讲故事聊天一样地上课。”陈启明说,儿女只能生一两个,可教出的学生却可以有千千万万。只要坚持下去,梦想终有一天会开花。
马来西亚很多华人的祖籍在福建。来自福建省上杭县的何阳庆老师是团队里的老大哥。一路上,何老师常常会碰到福建同乡,自然的,他就对当地的文化颇感兴趣。
大家骑着自行车慢游在当年被称为“百万富翁街”的鸡场街。鸡场街其实就是华人的聚居地。这里曾经见证过华人在马六甲打拼的历史。放眼望去,鸡场街好似中国南方的骑楼街巷,繁体的中文牌匾、雕花的木窗令我们备感亲切。
说到马六甲,很多中国人会想到郑和。在鸡场街就建有郑和文化馆,这里展出有当年郑和下西洋所带的瓷器、海产品、宝船模型等,还展示了船员的生活场景。600多年前,中国明朝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,五次到马六甲。与后来的西方殖民者不同,郑和不仅没有占领这里的一寸土地,他还在此消灭了海盗的侵扰,帮助马六甲成为当时东西贸易活动的主要商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