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家为“海上丝路”申遗把脉
“一项文化遗产‘申遗’,少则数年,多则数十年,把控的难度之大有目共睹。但是,世界文化遗产也的确是当前最具影响力、最优质的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品牌。”福建省文物局副局长,福建博物院院长吴志跃的肺腑之言,引发了参会学者们的共鸣。
广西博物馆馆长吴伟峰举例说,广西曾有包括北海湿地在内的4个项目列入“申遗”预备名单,从省到市、到县一级遗产地积极性都高,而过去没有进入名单的,连县级的党委政府和搞文物的部门都在参与“运作”。
广西省申遗办负责人蓝日勇道出了他的担忧,“我们在申遗中发现,一些地方政府领导谈到世界遗产带来的益处时感触很多,但当走到了申遗具体步骤,要钱要人要物时,决心又缩了回去。”蓝日勇认为,像海上丝路这样的申遗项目,涉及多地区、多省份,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,认定过程又不好把握,应当由国家文物局推动该项目,并由遗产地带头,进行定期研讨和程序确认。
俄军对多省联合“申遗”所存在的难度也深有体会,“申遗过程非常漫长,且有复杂的程序化过程。”他以自己所在的甘肃为例,“一个申遗项目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专家至少要实地考察三次以上,凡是申遗景点范围内的,带有一点点现代人为痕迹的连广场之类也全部要拆除,投入巨大,内部协调上又异常艰难,并且要‘排队’逐年递进。所以各地申遗,应该考虑到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。建议应该多省份联合组织力量,提前将所有遗址点再‘摸’一遍,尽量得到教科文组织专家直接指导然后再准备材料。”
浙江博物馆馆长陈浩认为,申遗工作都是通过点点滴滴的工作“聚沙成塔”,一方面要有宏观的政府层面的准备工作,另一方面,地方文博部门必须要在研究、展览、资料收集方面高度配合,推动申遗。
扬州过去并不在申遗预备名单之列,是后纳入申遗名单的城市,扬州申遗办副主任刘马根在谈到经验时说,海上丝绸之路“申遗”,建议要确定牵头城市,并组建联合申遗办,建立联合申遗机制。牵头城市可以采取积极自愿申报和各城市间推选的方式,最终由国家文物局来敲定。联合申遗办应在共同框架之下完善申遗文本的推进,组建专家组,召开学术研讨,成为多省区城市共同申遗的桥梁。
为了避免出现敏感的争议问题,刘马根、杜晓帆等专家均建议海上丝路申遗“分段进行”。刘马根建议,海上丝绸之路先申报中国段,避免出现申报中的难题,先避开有不同宗教和不同人文背景的复杂的国际合作,海上丝路沿线省区城市的共识较为容易达成。当然,各省区也急需对目前选入申遗的遗址点和潜在遗址点进行深入发掘,丰富申遗内容,补充现有文本中的遗产方面的不足。“比如南海段还没有进入名单,毫无疑问应该进入。”(记者 杜颖)